10月16日0时23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托举着神舟十三号飞船飞向太空,祖国在探索太空的新征程中再次迈出坚实的步伐。
国家电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全面落实各项保电措施,实现了“设备零故障、电网零闪动、操作零差错”,圆满完成航天发射保供电任务。一枚枚火箭升空,一代代电力人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见证了飞天梦的实现,也和祖国航天事业共同成长。
神舟遨游绿电助力
甘肃拥有新能源供电的良好基础,“绿电”已成为甘肃亮丽名片,据了解,此次电力保障工作与以往不同的是,国家电网以100%的新能源电力(风电和太阳能电力)助力神舟发射。这些新能源电量来自酒泉当地新能源基地,今年6月,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甘肃酒泉建成,该市并网风电装机累计达到1039万千瓦,预计到“十四五”末,风电装机将达到2025万千瓦。甘肃电网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积极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探索在能源结构方面的发展和突破。
国网甘肃电力保电人员在检查光伏板。
为做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供电保障工作,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结合电网运行实际状况,修订完善保电工作整体方案、事故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细化八项专业子方案,明确时间节点、责任部门及责任人,保电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开展线路及设备集中整治消缺,全面提升设备本质安全,先后实施3轮次保电设备专业巡检,累计对一、二次设备红外测温1852处、油样检测18台次,避雷器泄露电流检测126台次。在保电线路外力破坏易发区域加装图像在线监控装置10套,实现保电重点区域实时监控。开展涉及保电变电站的通信机房、电源、网管、传输用光缆及通信链路进行全面巡视检查,确保信息网络畅通。
大漠深处的“哨兵”
在酒泉市东北数百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有一座长年有人值守的变电站——110千伏某变电站,这也是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该电压等级唯一一座长年有人值守的变电站。它就像一个哨兵,默默守护着这里的电网安全。
自变电站建成投运“大电网”正式接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孙艳琴作为运维人员被调入变电站工作,成为变电站唯一的女员工,18年来一直坚守到现在。
国网甘肃电力保电人员在巡察线路。
“变电站的环境很艰苦,冬天是最难熬的,零下30多度的气温,水管容易冻裂,喝水和取暖都成了大难题,在冰冷的变电站里,日子好像变得更长了,戈壁荒漠也变得异常孤寂。那时候可能真是年轻,经常觉得熬不住。”孙艳琴说。
从建站开始,孙艳琴在这里一干就是18年,她的全部青春都奉献在了这里。“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从这里起飞,记不清数量的卫星在这里成功发射,看着一次次冲向云霄的卫星火箭,就像感受到祖国跳动的脉搏和浑厚的力量,国家航天事业逐渐强大起来,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孙艳琴说道。
同孙艳琴共同坚守在这里的一共4名变电站运维人员,他们2人一组,轮流倒班,每组里都有一名共产党员。党员带着群众,在这个平凡而又特殊的岗位上,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就这样坚守着,守护着。
电力护航飞天梦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10月15日晚上11点,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在即,田建林带着专业人员刚刚完成设备巡视,正看着电脑屏幕里闪动的各项设备数据。虽然保电任务重,压力大,但田建林很有信心。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保电是田建林参加的第一次重大保电任务。这一年他还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继电保护专业实习生。“那会儿参与航天保电工作,四五百号人在戈壁滩上蹲守,而现在,设备技术更先进成熟,电网更坚强可靠,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田建林介绍道。
从神舟五号飞船到十三号,田建林一步一步成长,从实习生到班员、班长、专责、主任,一路见证电网的变化,也见证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飞船发射只是短短一瞬,但供电保障却是数年之功,十几年来,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着力调整和优化电网结构,供电保障能力逐年提高,电网早已今非昔比。
结合保电要求和电网特点,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每年组织修订保电方案,目前已形成针对卫星发射中心保电完整的运维体系、保电方案和应急预案,同时把航天保电任务与全年工作紧密结合,年初就把保电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并且固化为流程化的管理体系,有了这套精益管理的“武器”,整个保电工作更加精细化、科学化。
“神舟十二号发射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在现场直播,其中一处直播地点缺少电源,了解情况后,我们根据保电预案安排应急发电车全程提供电源支撑,使直播没有了后顾之忧,全国人民全程观看了发射实况,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田建林回忆道。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坚持以最高标准、最强组织、最实措施、最佳状态,以绿色、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全力护航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大局。
信息来源:国网宣传部,国网甘肃电力